观星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13千米的告成镇,由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至至元十七年主持建造。
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观星台北侧的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观星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



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1日,包含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传说轶事
观星台用以观测每天日中日影的长短变化、从而找出季节的变化、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把表影最大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一年中的日中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影最长的一天的周期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影长相等昼夜时间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秋分”,加上“冬至”、“夏至”就是一年。
文物历史价值
观星台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观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观星台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观星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工程并对测景台进行了粘合补修扶证。
2008年6月,为配合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报上级部门批准,对元代大殿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2010年8月1日,包含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